《临沧日报》10月23日刊发《用生命践行为民初心——追记全国模范法官鲍卫忠》的文章,追记鲍卫忠生前用心用情办好每一个案件,化解矛盾纠纷,解开群众心结的感人事迹,表达对鲍卫忠同志的敬意、感激和怀念。
我们将其分为三个篇章进行报道,今天刊发第三篇章《追记全国模范法官鲍卫忠3:春风化雨,他架起民族团结的连心桥》。
春风化雨,他架起民族团结的连心桥
两个不同民族村寨发生土地纠纷,他主动承担案件办理,承诺:这个案子我一定会公平公正地处理好!他做到了……鲍卫忠始终将执法办案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深度融合,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件,实现基层社会有效治理,确保人民群众安心生产生活。
鲍卫忠追悼会那天,很多群众自发前来为他们心中的好法官送行,连夜赶来的佤族汉子艾嘎忍不住啜泣。
几年前,佤族村民艾嘎与傣族村民小组之间发生了土地纠纷,艾嘎不履行法院判决,拒不归还土地。一边是傣族村民,一边是佤族村民,处理不当,就会影响当地民族团结。
鲍卫忠主动承办了这个棘手的案件。第一次上门,吃了闭门羹。无奈之下,鲍卫忠约了乡(镇)、村干部二次登门,艾嘎则叫了10多位亲友助阵,情绪激动时,拿出家里的佤族长刀叫嚷:“谁敢上来,我跟他拼命!”另一方傣族村民也火了,纷纷喊道:“把他抓起来!”
眼看就要打起来,鲍卫忠站到了中间,一步跨到艾嘎身前,“‘各族人民一家亲,九老九代不丢伴’,咱们佤族世代相传的祖训,你忘了?”义正词严的质问,让艾嘎低下了头。鲍卫忠安抚群众:“这个案子我一定会公平公正地处理好!请大家相信法律、相信法院!”
不久,恰逢佤族新年“新米节”,鲍卫忠带着自酿水酒、一袋新米和一束稻穗第三次来到艾嘎家。“兄弟,我们来和你过年,祝你家年年大丰收。”说着,鲍卫忠按照佤族过年风俗,把金黄的稻穗挂到了门上,把新米拿到了厨房,接着和艾嘎拉起了家常。
艾嘎逐渐敞开了心扉。艾嘎说,他在租种的土地上种有不少沙松,担心土地还回去后会影响一家人的生计。鲍卫忠当即协调村组干部,组织双方进行现场调解,并冒着大雨,厘清了争议土地地界,确定了沙松数量。最终,傣族寨子同意补偿艾嘎苗木钱,艾嘎也同意将土地和苗木交还给集体。这场纠纷圆满化解,两族兄弟重归于好。
沧源地处祖国西南边陲,与缅甸接壤,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县,同时还有傣族、彝族、布朗族、拉祜族等世居民族,边疆地理环境特殊、社会文化环境多元。
“再小的案件,如果处理不好,也会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。”在鲍卫忠看来,法院执行不是审判之后的照方抓药,而是对纠纷案件的终极处理,是对社会矛盾的最深层治理。
多年来,他用心用情办好每一个案件,化解矛盾纠纷,解开群众心结,弥合了一道道民族间因矛盾纠纷产生的裂痕,他把村村寨寨里的一次次执行打造成一堂堂生动的法治课,把法治的种子洒在了佤山大地。
在医院抢救和去世后的一段时间里,鲍卫忠的手机都会不时响起,妻子周红每天都会接到当事人问候的电话,表达对鲍卫忠的敬意、感激和怀念。
“我更加理解了卫忠工作的意义,他每办结一个案子,社会就多一份稳定,生活就添一份祥和。”对周红来说,她和两个孩子的大山倒了,可鲍卫忠用精神铸就的丰碑,永远屹立在周红、孩子以及当地老百姓的心里,激励着更多星夜赶路人继续前行。